一、影响鳙鱼生长的因素
1、浮游动物。天然养殖条件下,鳙鱼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。浮游动物在一年四季是动态变化的,一般在4-5月份生物量最大,而在其它月份的生物量很少,在水产养殖旺季的6-8月份更是微乎其微。通过测定,有些鱼塘在高温季节的浮游动物量几乎为零,鳙鱼的生长也异常缓慢,很多行业人士分析是由于6-8月份鱼类将浮游动物种源食光。但通过进一步对未投放任何鱼种的水体进行打样测定,其生物量仍然呈现该规律,究其原因,可能与浮游动物既不耐高温,也不耐低温有关。
2、浮游植物。大量的实践证明,在富营养(藻类丰富)的水体下,鳙鱼的长势依然良好,这就说明当水体浮游动物缺乏时,浮游植物是鳙鱼择取食物时一个很好的补充。目前,很多地方用白鲢、鳙鱼来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就是此原因所在。此外,通过观察不同水体对鳙鱼生长的影响时发现,在一定水体肥度范围内,随着透明度的增加,鳙鱼的生长性能降低。因此,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大小,依然可对鳙鱼的生长造成较大影响。
3、鱼种密度。传统养殖模式下,鳙鱼一般以套养模式养殖,密度为30-80尾/亩,很少有超过100尾/亩的,这是因为过高的密度更容易造成浮游动植物缺乏,鳙鱼生长缓慢。而在投料的情况下,密度可达300-400尾,生长较快,产量也大幅度提高,但是进一步提高密度时,对鳙鱼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。笔者查阅大量文献,推测可能与鳙鱼体缺乏纤维素酶有关,而我国的饲料中,大多由植物性饲料提供营养。
4、鱼种规格。一般情况下,鳙鱼规格越大,长势越快。笔者在饲养不同规格鳙鱼的生产性试验中发现,鳙鱼种放养规格越大,单产越高。3-5寸的鳙鱼当年可养到2-3斤,1-2斤的鳙鱼当年可养到5-10斤,2-3斤的鳙鱼当年可养到10-15斤,10-15斤的鳙鱼当年可养到30-40斤。因此,合理放养大规格鱼种,是提高鳙鱼产量的重要措施。
5、饲料及养殖模式。目前国内有越来越多的饲料企业生产销售鳙鱼饲料,但料型、营养标准定位、推荐模式差异很大,大多情况下存在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情况。很多技术人员用其它养殖品种的饲料,通过简单的配方调整制成鳙鱼饲料,其结果远达不到预期。笔者通过多年来的小试、中试及田间试验发现,鳙鱼对原料的的选择、营养的均衡性要求非常高,其嗅觉、味觉也很特殊,很多看似高档的原料用于鳙鱼饲料中,其结果达不到期望值;营养素的配比、料型、模式等对鳙鱼的影响同样很大,各方面都需要通过系统性研究才能对鳙鱼养殖提供帮助。
二、鳙鱼养殖三大模式介绍
1、放养模式。通过大量的研究及终端实践表明,梯次放养模式是保障大头鱼养殖高产的有效放养模式。具体实施方法为:主养鱼按正常密度放养,鳙鱼至少放养三种以上不同规格的鱼种,不同规格间至少相差0.3斤/尾以上。一是由于大头鱼料的料型独特,放养不同规格的鱼种能最大化利用饲料,减少浪费;二是当大规格鱼种养成上市后,小规格鱼种的长势也会明显提速。鳙鱼的放养密度一般为200-400尾/亩,最低不得低于150尾/亩,否则会影响鳙鱼摄食,不能充分发挥饲料效益。目前,在笔者服务的客户群体中,最高密度可达700尾/亩。对于养殖“新手”,建议从200尾/亩开始放养(如表1),随着养殖经验的积累,可逐步增加放养密度。
2、调水模式。大量研究表明:适当培养浮游动植物,保持水体一定的透明度对于鳙鱼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。一般水体透明度维持在20-25公分比较适宜。浮游动植物的培养须要定向培养藻种及有益菌,而考虑到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,须筛选耐温性广的藻源及菌源,以保持常年稳定。同时,水体需要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,强化水体培藻培菌的同时,提高鳙鱼自身免疫力,提升生长速度。具体培养时间可采取3162的模式,即从3-5月份,每月培养1次,6-11月份,每月培养2次,以保障常年丰富的浮游动植物量。培水调水是提高鳙鱼产量、提升鳙鱼长势很重要的技术措施!
3、饲喂模式。鳙鱼属于滤食性鱼类。和吃食性鱼类不同的是,鳙鱼需要通过鳃耙滤取食物,摄食较慢;其体内消化酶缺乏,微生物菌群也不够丰富;因此,配套的产品及饲喂模式至关重要。常规配合饲料在提升鳙鱼产量,拉大规格已取得丰硕的成果,但对于鳙鱼精养、肠道健康、进一步提升放养密度及产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。鳙鱼发酵浓缩饲料,搭配配合饲料投喂,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。